杜克大学医学中心,新华社图
今年八月下旬,我前往美国杜克大学进行访学。
初抵北卡罗来纳州,湿润空气中沁着夏日草木的生机。驶出罗利机场,进入达勒姆市,茂密林间蓦然呈现一片哥特式尖顶——那便是杜克大学,美国南部北卡研究三角区的核心。开学时节的校园仿佛浸润于靛蓝色调:新生T恤的钴蓝、教堂彩窗的湛蓝与晴空的碧蓝,交织出独特的“杜克蓝”仪式感。
森林中的学术圣殿——杜克大学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杜克大学坐落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市,这座城市曾被评为“全美十大宜居城市”,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闻名于世,至今仍保持着悠闲自在的小镇氛围。
作为美国南部最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之一,杜克大学不仅学术实力与常春藤盟校比肩,还拥有被誉为“全美最美校园”之一的景观,融合了森林、湖泊、哥特式建筑和人文遗产,成为自然与学术完美结合的典范,被誉为“南方哈佛”。
杜克大学占地8709英亩(约35平方公里),其中超过7200英亩(约29平方公里)为茂密森林,因此被誉为“森林里的大学”。这片广阔的杜克森林建于1931年,是美国最大的持续保养森林之一,拥有完善的生态系统管理记录,被广泛用于水文研究、碳存储监测和气象学实验。森林中树木茂密,枝叶间常见松鼠穿梭。开放式校园的步行小道上,常遇师生跑步锻炼或漫步交谈。
校园内多样化的自然景观包括湖泊、开阔的草坪以及著名的莎拉·杜克花园。初秋的9月,我游览了莎拉·杜克花园,其由三个花园组成:梯田形花园、本土植物花园和亚洲植物园。进入花园后,一片片深深浅浅的绿色跃入眼帘,石墙露台,水池拱桥,绿草如茵,让人应接不暇,流连忘返。漫步在花园内蜿蜒的小径中,各种植物和花卉生长繁茂,氛围幽静自然,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莎拉·杜克花园一角,作者摄
杜克大学校园古典而精致,建筑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其校园划分为西校区、东校区、中央校区和医学中心四大区域。
西校区以哥特式建筑为主,其采用本地开采的暖色调石材,呈现出不同色彩,营造出一种柔和且富有古老魅力的视觉效果。其中,杜克大教堂于1935年落成,成为校园标志,其尖塔、石雕和彩色玻璃窗展现了新哥特式风格,灵感源自欧洲中世纪大教堂;东校区则保留乔治亚风格的红砖建筑,校园内错落有致的建筑与开阔草坪相映成趣,增添了宁静氛围。这种分区设计体现了“学术与社区结合”的理念,免费校车穿梭其间,串联起学生、教授与职员家属共建的多元文化社区。
杜克大教堂,作者摄
杜克大学的前身可追溯至1838年成立的布朗学院(1859年更名为三一学院)。1881年,来自中国海南的年轻学子宋嘉澍(查理·琼斯·宋)成为三一学院的第一个国际学生,他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宋氏家族的创始人。在烟草大亨华盛顿·杜克和慈善家朱利安·卡尔等的资助下,1892年学院从原址迁至达勒姆。值得一提的是,朱利安·卡尔也是当年资助宋嘉澍完成学业的重要人物之一。
1924年,杜克家族捐赠成立杜克基金会支持教育和医疗事业,学院由此更名为杜克大学并开启扩建,1925-1927年重修东校区,1930年起修建西校区。
杜克大学的发展史恰是美国南部经济转型的缩影——从依赖烟草和纺织业转向以知识和创新产业为核心。而其早年接收国际学生的开放传统,也预示着它未来将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
区域创新的引擎——北卡研究三角园的产学研生态
杜克大学所在的达勒姆市,是构成北卡研究三角园(Research Triangle Park)这一世界级研发中心的三大核心城市之一,其发展深深植根于区域的产学研协同机制。
北卡研究三角园地跨罗利、达勒姆和教堂山三市交界区域,位于由杜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三所顶尖研究型大学所构成的三角地理中心,已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科研与创新聚集地。
研究三角园的设立源于北卡罗来纳州政府主导的主动转型战略。20世纪50年代,该州经济仍高度依赖烟草、纺织和家具制造等传统产业,面临产业衰退、人才外流的严峻挑战。州政府决心依托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因此推动成立三角研究基金会,系统性整合三所大学的科研资源,吸引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于1959年正式启动园区建设。研究三角园通过深度融合学术科研与产业创新,成功推动区域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经济转型,成为与加州硅谷、波士顿128公路齐名的美国重要创新极核。
达勒姆市中心街景,作者摄
研究三角园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在其“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之上。三所大学为园区持续输送人才与技术:杜克大学在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贡献突出;北卡州立大学强于工程应用与技术转化;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则擅长基础科学和公共卫生研究。园区企业不仅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开展联合培养,还迅速将学术成果推向市场。例如,统计分析软件巨头SAS由北卡州立大学校友创立,并始终与母校保持密切合作;杜克大学医疗系统不仅服务社会,更与跨国药企共同推动新药研发。
产业集群与链式互动是研究三角园成功的另一关键。目前园区已汇聚数百家企业与机构,覆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保科技、金融科技等高附加值领域,包括IBM、联想、思科、葛兰素史克等跨国企业。它们不仅形成完整产业链,还通过跨界合作激发创新,如生命科学与数据科学的融合催生了健康大数据和数字医疗等新兴领域。
研究三角园对北卡罗来纳州的经济社会转型影响深远。它彻底重塑了该州产业结构,从传统制造迈向创新经济,吸引全美乃至全球的高技能人才,并带动北卡三角地区成为全美人口增长最快、经济最具活力的都市区之一。当前,研究三角园正持续推进以“HUB RTP”为核心的2.0模式建设,增强城市功能与创新协同,推动园区从单一产业功能向“城—人—产”融合模式转型。未来,园区更规划探索3.0模式,进一步聚焦人的需求,布局生活、生态与创新空间,并前瞻布局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医疗等交叉领域。通过与杜克大学等高校拓展全球合作网络,研究三角园持续强化其作为政府与市场协同、高校与产业互动的标杆形象,为全球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提供重要范式。
全球健康的跨界探索——杜克大学全球健康学院的实践
我此次访问的杜克大学全球健康学院(Duke Global Health Institute, DGHI),自2006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应对全球最紧迫的健康挑战,并推动健康公平的实现。虽然在杜克大学时间并不长,我已深刻感受到其跨学科特色和多元文化背景的活力与包容。
DGHI的教授团队具备显著的多元背景与丰富的实地经验。学院的研究生群体同样来源多样,其本科专业覆盖医学、社会学乃至文学等多个领域。学生国籍亦呈现高度国际化,除美国本土外,还包括来自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秘鲁、西班牙、智利及非洲国家等世界各地的学生。这种专业与文化的双重多样性极大地激发了学术讨论的活力,并在跨文化碰撞中成为创新解决方案的孵化器。中国留学生在此环境中表现亦较为突出,他们积极在小组合作与课堂研讨中分享本土经验,主动参与观点交流,担任了连通中国与全球健康议题的重要桥梁角色。
全球健康学院办公楼,作者摄
DGHI的教育体系十分注重体验式学习,其全球健康科学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以跨学科特色著称。学院通过DukeEngage项目、学生研究训练(SRT)及多个国际合作培训计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研究支持,例如支持学生赴非洲或亚洲进行为期10周的实地调研。2013年成立全球女性健康技术中心,2016年设立全球健康创新中心,这些创新都体现了对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学院还与全球40多个国家的合作伙伴开展项目,强调“在地化”合作。例如,在北卡罗来纳州,以“全球健康即本土健康”为信念,积极参与解决本地健康不平等问题;在亚洲,依托昆山杜克大学和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致力于疫苗可及性、传染病防控及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等议题研究;在南美洲,研究人员深入亚马逊地区研究环境破坏对健康的影响;在东非,支持建立了乌干达的神经外科培训项目和肯尼亚的首个心血管卓越中心等。
DGHI的研究旨在帮助全球范围内的脆弱群体和个人实现健康公平,通过深度参与全球健康实践,促进理念创新和系统变革,通过国际合作研究寻求创新性解决方案,共同为一个更健康的世界而努力。在与学院师生的交流中,我能清晰而深刻地感受到他们致力于此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中国在全球健康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技术基础与广泛国际合作网络,为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样的合作不仅有助于丰富全球健康治理的资源与路径,也能为应对跨国健康挑战提供更具包容性和可行性的“中国方案”炒股配资平台开户,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和兴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